I2C 也叫 IIC(Inter-Integrated Circuit)总线,是一种由PHILIPS公司在80年代开发的两线式串行总线,用于连接微控制器及其外围设备。它是半双工通信方式。
我们首先阅读以下这个例子,这会方便后面大家进一步理解I2C协议:
如图所示,老师(MCU)将球(数据)传给众多学生中的一个(众多外设设备中的一个)。
首先老师将球踢给某学生,即主机发送数据给从机,步骤如下:
① 老师:开始了(start);
② 老师:A!我要发球给你!(地址/方向);
③ 学生A:到!(回应);
④ 老师把球发出去(传输);
⑤ A收到球之后,应该告诉老师一声(回应);
⑥ 老师:结束(停止);
接着老师让学生把球传给自己,即从机发送数据给主机,步骤如下:
① 老师:开始了(start);
② 老师:B!把球发给我!(地址/方向);
③ 学生B:到!
④ B把球发给老师(传输);
⑤ 老师收到球之后,给B说一声,表示收到球了(回应);
⑥ 老师:结束(停止)。
从上面的例子可知,都是老师(主机)主导传球,按照规范的流程(通信协议),以保证传球的准确性,
收发球的流程总结如下:
① 老师说开始了,表示开始信号(start);
② 老师提醒某个学生要发球,表示发送地址和方向(address/read/write);
③ 该学生回应老师(ack);
④ 老师发球/接球,表示数据的传输;
⑤ 收到球要回应:回应信号(ACK);
⑥ 老师说结束,表示IIC传输结束。
以上就是I2C的传输协议,如果是使用IO口来模拟I2C协议,那么就得需要依次实现上述每个步骤。
这里提个小问题,什么是物理层?
我们可以以分层的思想来理解,例如对于通信协议,我们可以把它分为物理层和协议层。
物理层规定通讯系统中具有机械、电子功能部分的特性,确保原始数据在物理媒体的传输。
协议层主要规定通讯逻辑,统一收发双方的数据打包、解包标准。
简单来说物理层规定我们用嘴巴还是用肢体来交流,协议层则规定我们用中文还是英文来交流。
I2C通信设备物理层如图所示:
I2C通信设备物理层的特点如下:
① I2C 是一个支持设备的总线。总线指多个设备共用的信号线。在一个I2C 通讯总线中,可连接多个I2C 通讯设备,支持多个通讯主机及多个通讯从机。
② 一个I2C 总线只使用两条总线线路,一条双向串行数据线(SDA) ,一条串行时钟线(SCL)。数据线即用来表示数据,时钟线用于数据收发同步。
③ 每个连接到总线的设备都有一个独立地址,主机可以利用这个地址进行不同设备之间的访问。
④ 总线通过上拉电阻接到电源。当I2C 设备空闲时,会输出高阻态,而当所有设备都空闲,都输出高阻态时,由上拉电阻把总线拉成高电平。
⑤ 多个主机同时使用总线时,为了防止数据冲突,会利用仲裁方式决定由哪个设备占用总线。
⑥ 具有三种传输模式:标准模式传输速率为100kbit/s ,快速模式为400kbit/s ,高速模式下可达 3.4Mbit/s,但目前大多I2C 设备尚不支持高速模式。
⑦ 连接到相同总线的 IC 数量受到总线的最大电容 400pF 限制 。
I2C 的协议定义了通信的起始和停止信号、数据有效性、响应、仲裁、时钟同步和地址广播等环节。
1、写操作
刚开始主机要发出一个start信号,然后发出一个设备地址(用来确定是往哪一个从机写数据),方向(读/写,0表示写,1表示读)。
回应(用来确定这个设备是否存在),然后就可以传输数据,传输数据之后,要有一个回应信号(确定数据是否接受完成),然后再传输下一个数据。
每传输一个数据,接受方都会有一个回应信号,数据发送完之后,主机就会发送一个P停止信号。
- 白色背景:主→从
- 灰色背景:从→主
2、读操作
刚开始主机要发出一个start信号,然后发出一个设备地址(用来确定是从哪一个芯片读取数据),方向(读/写,0表示写,1表示读)。
回应(用来确定这个设备是否存在),然后就可以传输数据,传输数据之后,要有一个回应信号(确定数据是否接受完成),然后在传输下一个数据。
每传输一个数据,接受方都会有一个回应信号,数据发送完之后,主机就会发送一个P停止结束信号。
- 白色背景:主→从
- 灰色背景:从→主
3、起始信号与停止信号
起始信号S和停止信号P是两种特殊的状态。
当 SCL 线是高电平时 SDA 线从高电平向低电平切换,这个情况表示通信的起始。
当 SCL 是高电平时 SDA 线由低电平向高电平切换,表示通信的停止。
起始和停止信号一般由主机产生。
4、设备地址与数据方向
I2C 总线上的每个设备都有自己的独立地址,主机发起通信时,通过SDA 信号线发送设备地址(SLAVE_ADDRESS)来查找从机。
I2C 协议规定设备地址可以是 7 位或 10 位,实际中 7 位的地址应用比较广泛。
紧跟设备地址的一个数据位用来表示数据传输方向,它是数据方向位(R/W),第 8 位或第 11 位。
数据方向位为“1”时表示主机由从机读数据,该位为“0”时表示主机向从机写数据。
注意:读数据方向时,主机会释放对SDA 信号线的控制,由从机控制SDA 信号线,主机接收信号;写数据方向时,SDA 由主机控制,从机接收信号。
5、数据有效性
I2C 使用 SDA 信号线来传输数据,使用 SCL 信号线进行数据同步。
SDA线上的数据必须在时钟的高电平周期保持稳定,数据线的高或低电平状态只有在 SCL 线的时钟信号是低电平时才能改变。
换言之,SCL为高电平时表示有效数据,SDA为高电平表示“1”,低电平表示“0”;SCL为低电平时表示无效数据,此时SDA会进行电平切换,为下次数据表示做准备。
6、应答信号
I2C 的数据和地址传输都带响应。
响应包括“应答(ACK)”和“非应答(NACK)”两种信号。
I2C每次传输的8位数据,每次传输后需要从机反馈一个应答位,以确认从机是否正常接收了数据。
当主机发送了8位数据后,会再产生一个时钟,此时主机放开SDA的控制,读取SDA电平,在上拉电阻的影响下,此时SDA默认为高,必须从机拉低,以确认收到数据。
作为数据接收端时,当设备(无论主从机)接收到I2C 传输的一个字节数据或地址后,若希望对方继续发送数据,则需要向对方发送“应答(ACK)”信号,发送方会继续发送下一个数据;若接收端希望结束数据传输,则向对方发送“非应答(NACK)”信号,发送方接收到该信号后会产生一个停止信号,结束信号传输。
7、传输时序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① SDA和SCL开始都为高电平,然后主机将SDA拉低,表示开始信号.
② 在接下来的8个时间周期里,主机控制SDA的高低,发送从机地址。其中第8位如果为0,表示接下来是写操作,即主机传输数据给从机;如果为1,表示接下来是读操作,即从机传输数据给主机;另外,数据传输是从最高位到最低位,因此传输方式为MSB(Most Significant Bit)。
③ 总线中对应从机地址的设备,发出应答信号。
④ 在接下来的8个时间周期里,如果是写操作,则主机控制SDA的高低;如果是读操作,则从机控制SDA的高低。
⑤ 每次传输完成,接收数据的设备,都发出应答信号。
⑥ 最后,在SCL为高电平时,主机由低拉高SDA,表示停止信号,整个传输结束。
8、一些疑问
问题一:如何在SDA上实现双向传输?
答:主芯片通过一根SDA线既可以把数据发给从设备,也可以从SDA上读取数据,连接SDA线的引脚里面必然有两个引脚(发送引脚/接受引脚)。
问题二:主设备(从设备)发送数据时,从设备(主设备)的发送引脚,不影响数据的发送,怎么做到呢?
答:里面放一个三极管,使用开极(极电集开发出去作为输出)电路,如下图
下面画一个真值表:
从真值表和电路图我们可以知道,当某一个芯片不行影响SDA线时,那就不驱动这个三极管。
- 想输出高电平时;都不驱动(高电平就由上拉电阻决定)。
- 想输出低电平,就驱动三极管。
从下面的例子可以看看数据是怎么传的(实现双向传输),比如主设备发送(8bit)给从设备:
① 前8个clk,由主设备决定数据:从设备不驱动三极管;主设备决定数据;
② 第9个clk,由从设备决定数据:主设备不驱动三极管;从设备决定数据;
在第9个时钟之后,如果有某一方处于繁忙状态,它可以一直把SCL拉低当SCL为低电平时候,大家都不应该使用IIC总线,只有当SCL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的时候,IIC总线才能被使用。
从前图我们也可以知道ACK信号应该是低电平。主设备不驱动三极管,如果从设备不驱动三极端的化SDA应该是高电平,当从设备接收数据之后,发出回应信号的时候,就会驱动三极管,让SDA变为低电平。所以说:ACK信号是低电平。
对于IIC协议它只能规定怎么传输数据,数据什么含义它完全不能够控制,数据的含义有从设备决定。
E2PROM的全称是“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即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
1、与Flash的异同
① E2PROM和Flash的本质上是一样的,Flash包括MCU内部的Flash和外部扩展的Flash。
② 从功能上,Flash通常存放运行代码,运行过程中不会修改,而E2PROM存放用户数据,可能会反复修改。
③ 从结构上,Flash按扇区操作,E2PROM通常按字节操作。
2、结构原理
E2PROM存储器市面上各个品牌众多,但在学习中最经典就是AT24Cxx系列:
从命名上看,AT24Cxx中xx的单位是K Bit,如AT24C08,其存储容量为8K Bit。对于AT24C02,其存储容量为2K Bit,2*1024=2048Bit。
对于AT24C01/02,每页大小为8 Byte,对于AT24C04/08/16,每页大小为16 Byte。如图所示,AT24C02由32页(Page)组成,每一页由8个字节(Byte)组成,每个Byte由8位(Bit)组成,Bit为最小存储单位,存放1个0或1。
3、设备地址
I2C设备都会有一个设备地址,不同容量的AT24Cxx,设备地址定义会有所差异:
例如AT24C02的容量为2K,对应上图中的第一行,高四位固定为“1010”,中间三位由A2、A1、A0引脚的电平决定,比如A2~A0引脚全接地,则值为“000”,最后的最低位为读写位,0代表写命令,1代表读命令。
A2、A1、A0引脚电平需要由原理图决定,假设全接电源地,则如果需要向AT24C02写数据,则发送地址“1010 0000”,如果需要向AT24C02读数据,则发送地址“1010 0001”。
假设开发板有多个AT24C02挂在同一I2C总线上,通过这个规则,只需设计电路时,让A2、A1、A0引脚电平不同,即可区分两个AT24C02。
对于容量再大一点的AT24Cxx系列,比如AT24C04,器件地址由A2、A1引脚决定,数据空间有P0决定。比如对AT24C04的0-2K空间操作,则P0为0,对2K-4K空间操作,则P0为1。
4、写操作
AT24Cxx支持字节写模式和页写模式。
字节写模式是一个地址一个数据的写;页写模式是连续写数据,一个地址多个数据的写,但是页写模式不能自动跨页,如果超出一页长度,超出的数据会覆盖原先写入的数据。
如图所示,为AT24Cxx字节写模式的时序,在MCU发出开始信号(Start)后,发出8 Bit的设备地址信息(图中读写位为低电平,即写数据),待收到AT24Cxx应答信号后,再发出要写的数据地址,再次等待AT24Cxx应答,最后发出8 Bit数据写数据,待AT24Cxx应答后,发出停止信号(Stop),完成一次单字节写数据。
AT24C02容量为2K,因此数据地址范围为0x00-0xFF,即0-255,每个数据地址每次写1Byte,即8bit,也就刚好2568=2048Bit。对于1K容量的产品,数据地址范围为0x00-0x7F,最高位不会用到,因此图中数据地址的最高位为*,意思是对于1K容量的产品,该位无需关心。
上图为AT24Cxx的页写模式时序,与字节写模式的差异在于,不是只发送1Byte数据,而是任意多个。需要注意,该模式不能跨页写,遇到跨页时,需要重新发送完整的时序。
值得一提的是,AT24Cxx每次写完之后,再到下次写之前,需要间隔5ms时间,以确保上次写操作在芯片内部完成,如图所示。
5、读操作
AT24Cxx支持当前地址读模式、随机地址读模式和顺序读模式。
当前地址读模式就是在上一次读/写操作之后的最后位置,继续读出数据,比如上次读/写在地址n,接下来可以直接从n+1处读出数据;随机地址读模式是指定数据地址,然后读出数据;顺序读模式是连续读出多个数据。
在当前地址读模式下,无需发送数据地址,数据地址为上一次读/写操作之后的位置,时序如图所示,注意在结尾,主机接收数据后,无需产生应答信号。
在随机地址读模式下,需要先发送设备地址,待读的数据地址,接着再重新发出开始信号,设备地址,读出数据,时序如图所示。
在顺序读模式下,需要先从当前地址读模式或随机地址读模式启动,随后便可连续读多个数据,时序如图所示。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网络,所有图片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网址:https://www.mushiming.com/mjsbk/14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