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最近看到画音,把玩体验后有些小兴奋,和很多人考虑的不大一样,谨慎乐观的判断会在未来的IM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会从以下角度和大家一起聊聊:
1.画音过往的演变和背后的思考是什么?
2.对画音产品的深度拆解:需求、产品、交互、商业
3.画音为何是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
4.总结
GO~
一.演化:
画音前身是POP,App Store最早上线的1.0版本是2018年9月18日
画音的演变一共有三个阶段:
1.0:“故事”,视频版空间
2.0:“相机”,工具
3.0:“IM”,社交
三个版本的产品积累也构成了目前整个产品底部的三个导航
“所有遇见,皆有意义。所有过往,皆为序章”
这里对其产品迭代细节做一个梳理:
1.0:(2018年9月18日)
【v1.0-v 1.2.1 slogan:真正的朋友 真实的生活】
【v1.3.0-v 1.3.3 slogan:我的POP只加好朋友】
v1.3.1:群聊
v1.3.2:群聊支持贴纸、图片、视频回复
v1.3.3:文字自动翻译为emoji
v1.4.0:精彩POP放到个人资料内、文字POP(朋友圈的意思)
v1.5.0:美颜滤镜
【v1.5.1-v 1.5.5 slogan:解锁专属贴纸,遇见有趣的人】
【v1.5.6-v 1.6.0 slogan:拍自己的生活故事】
v1.6.0:我的主题音乐
【v1.6.1-v 1.6.2 slogan:拍出自己的人生记录片】
【v1.9.0 slogan:轻松创作自己的vlog】
v1.9.0:故事支持用小程序分享到微信
这一阶段,很困难,基础用户池很小,期待用贴纸、虚拟形象来补足内容,拉高活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POP开始转型到2.0:(2019年07月22日)
【v2.0-v 2.2.3 slogan:魔性特效,让你体验拍摄的乐趣】
v2.0:贴纸带动画和音效、多个POP保存为一个视频
v2.2:视频新增多款搞怪动态效果、新增多款专业级别的视频滤镜
【v2.3-v 2.4.7 slogan:专注视频分享的私密聊天】
v2.3:可以给聊天消息标记“小态度”,标记的消息不会消失
v2.3.3:支持从相册选图片视频发动态
v2.4.0:聊天优化:支持@,支持回复文字消息
v2.4.4:文字与 emoji 一键转换
这一时期整体还是主打相机,当然还是对聊天、故事做了优化,但效果依然不明显,对社交关系依然提升不大
从Slogan,可以看出画音团队的多次转型思考~始终没有成功,也使得画音最终决定狠心切入视频社交,直面微信,特别是v2.3开始的:“专注视频分享的私密聊天”
【v3.0 slogan:有话见面说】
画了半小时整理了张图,顺着脉络大家可以感受下现在的画音是如何一步步长大的:
二.拆解!
这一小节是本文灵魂,我会从需求满足层、产品实现层、交互体验层、战略逻辑层展开讲讲我对画音的理解:
1.需求满足层:
画音可以满足小圈层(极度熟络的关系层:情侣、闺蜜、死党、家庭)内的亲密社交需求
微信大量的微信群、陌生人,使得单一的App内容纳了混杂的关系网络,也让绝大部分人信息交流的方式限定了在文字上,这是一
二.微信诞生之初,也是试图颠覆短信,用流量来承载文字、语音、图、视频,其中文字和语音是微信本身主推的输入方式,从产品呈现上可以看出:输入方式
也就是说:基于现实情况和微信本身产品设计的两个原因相结合,微信对于视频,更注重文字和语音
我们再看下这个加号下面的菜单:
在私聊对话里,有一个视频通话,对应的位置在群聊里,变成了语音通话
这两者都是需要持续连接,实时的占满双方的同一时间段完成沟通
和画音的视频碎片化沟通对应的,是“拍摄”按钮,大家可以试一下,微信步骤很繁琐(交互体验部分会有描述),且发送的视频夹杂在文字、图片、文章、表情的对话框里感觉很像是文件,使得很难高效地满足视频交流的碎片化需求
这是画音不同于微信的需求满足层
视频碎片化沟通,对于亲密关系来说,有生存土壤。视频可以承载更多的信息,如状态、情绪、表情、背景环境等等,也可以更真实的表达自我,既然微信做不好,那画音就试图填补这一场景
2.产品实现层
继续来聊聊画音在一些产品功能设定上的思考,如:阅后即焚、无限撤回、消息已读显示、截屏提示、支持对信息添加态度、视频AI自动加表情&音效、视频自动加字幕,等
刚才说了,画音基于微信去思考覆盖熟人关系,以上这些功能,我按这些维度做下分类:
信息新鲜
阅后即焚可以实现这一点,24小时后消息自动销毁
为了避免重要信息无法保存,画音增加了补偿机制:可以对试图保存的信息加一个态度,添加态度后信息就不会被销毁
信息私密
支持无限撤回、截屏提示:谁截屏了会在公屏上显示出来,可以对任意时间点的已发信息撤回,都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大家的隐私
信息有趣
视频AI自动加表情&音效,使得视频表达无需用户操作,直接变得更有意思,也能传达出更多信息,当然,AI的效果还需要不断提升
当我发了条视频说到面膜时,在聊天界面里我的头像会敷上面膜,也很有意思
信息高效:
对于视频,存在不方便听语音的情况,画音会自动在全屏视频下方添加语音翻译,字幕这一功能还是挺方便的:
以上,可见画音对信息(特别是视频)传达上是非常看重的,并且做了很多的优化
疑惑:
信息已读用户显示、信息已读状态,对发送者有利,对接受者不利,这一点上微信是否显示消息已读也做过讨论,最后放弃了。反而是体现公司意志的钉钉加上了这功能,在熟人社交的画音上增加是何考虑呢?
3.交互体验层
画音最突出的点是基于视频碎片化的社交,我们以此展开聊聊
步骤简洁
如果我要发一段视频,对比下微信和画音的操作流程:
微信:1.打开App---2.列表选择聊天对象---》3.点击+号---》4.点击“拍摄”--》5.点选摄像头调转(因为微信默认调起后置摄像头)--》6.按住不发录制(限制15s以内)-->7.点击“发送”
画音:1.打开App---2.列表选择聊天对象---》3.点击“吃瓜”按钮--》4.说话开始录制,录完后点击中间头像按钮,发送---》完成
微信7步,画音4步
即录即发
除了说话就拍,不用手指一直按着拍摄按钮上之外,画音实现了即录即发,在拍摄时可以调节拍摄模式、滤镜、亮度,实时看到拍摄效果,录完直接就发出去了
而微信是先拍一段视频,再对视频做编辑,编辑后再发
这两种体验的迥异也体现了画音更希望把视频录制的闭环做好,整个过程更顺畅,无需用户再思考
快速回复
在视屏全屏模式下,从视频底部上滑可以快速调起回复输入框,也蛮便捷的。
视频折叠
因为碎片化,画音会把单一用户连续发送的视频做折叠,聚合成一整段,点击后自动连续播放折叠里的视频,无需单独点击每一分段
在折叠视频连续播放的全屏界面下,点击屏幕左右两侧,还可以快速切换上一条、下一条视频
由这几点可以看出,画音在视频这一主要用户使用路径上做了很多优化,保证用户可以快速的闭环使用视频完成信息的输入和接收
4.战略逻辑层
目前用新颖的交互方式、简洁有趣的产品设定、独辟蹊径的用户定位,以及“套路”的邀请码逻辑获得了一波快速启动的种子用户
从整体来讲,画音现在还处于破局阶段,需要不断的累积、持续的增长,保持用户极高的参与度,直到冲破网络效应的临界点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目前的PR、邀请机制其实不足,因为获得的用户是随机分布在国内各地,而产品本身并不普世(前面也说了大量用户会不适应视频露脸的玩法,而画音定位在熟人社交,用户范围很窄)
从App Store榜单来讲也验证了这一点,即使是邀请码机制和各互联网媒体的热追之下,画音的排名并没有急速提升,而是缓慢爬坡
查了下,画音获得了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的A轮数百万美元投资,这笔资金相信也会有部分用于宣传
如何投放到其目标用户群体里就很值得思考,比如Super可以提些建议:
抖音、B站用故事化展示产品价值
或者公众号投放到高校群体
或者用线下活动嵌入到一些兴趣圈子内
都可以考虑
另外,产品的北极星指标应该设定为“单日总视频消息发送量”,并基于此规划多种可提升该数值的功能和活动
之所以北极星指标未设定为日活跃用户数,是因为画音的突出特色是视频短信,在早期应该尽一切可能强化使用该功能,以让用户产生依赖,如果用户用画音仅仅是收发文字,那就完全没体现出产品特色,也很容易被竞品替代
三.有戏?
体验后的主观感受
最近了解到这款产品,使用体验后眼前一亮,随后甚至把原本在微信群内的产品拆解分析沟通都放到画音里的群来完成,然后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我用“录播”的方式,完成了持续半小时的画音产品分析
整个使用过程非常的轻便、流畅,在度过最初直面视频的尴尬和无措后,我逐渐适应了这种全新的交流方式,我认为它非常的真诚和简洁,启动视频没有触发心理防御机制,这使得用户体验核心功能不会有阻碍,非常难得
画音有戏?三点: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
疫情:疫情让在线办公,视频会议大火,学生、白领,都开始全面接受到视频的洗礼,Super也是疫情后第一次线上用视频开会,Zoom、钉钉、腾讯会议等用户量激增
用视频在线上完成沟通交流开始普及
直播&直播电商、视频号:前些年全民直播,到现在直播带货的火爆,以及最近微信开始力推的视频号,都让越来越多的人学习用视频表达自己
5G:5G商用,并会在一两年内逐步普及,5G高带宽、低时延、多连接、部署轻便简易等特点,会把4G时代其实仍然在困扰用户的流量成本、网络速度彻底解决
微信的Timing很重要,彼时2G--》3G,智能机逐渐普及,流量成本变得比短信更便宜,信息更丰富,操作更便捷
现在是4G--》5G,加上硬件的快速提升,随时随地无拘无束使用耗带宽的视频才真正成为现实
地利
微信日活破10亿,几乎成为人手一个的国民必备产品,成人的世界里,大量的社交关系存在于微信内,很多朋友不一定有他的电话,却一定有他的微信
麻烦也由此产生:
工作关系和生活关系逐渐混杂在其中
陌生人越来越多,不再是熟人社交
信息过载:私聊的、群聊的、朋友圈、公众号、视频号。。。
尽管微信力求做到尽可能的简洁,用完即走,但是现实却是消耗了用户越来越多的精力。
长此以往,微信在人们的内心占据的位置就可能仍然是不可或缺,又给人一丝压力
有没有能给人非常轻松愉快的心智体验的纯熟人产品呢?这是画音的机会
单纯的熟人社交,轻松有趣的互动方式,毫无压力的沟通场所,如果是这样,我愿意考虑将社交关系迁移过来
事实上,我把发小拉到了画音,之前我们从未在微信里视频过,居然在画音里找到了儿时轻松聊天的感觉,拿起画音就视频沟通
人和
画音团队骨干都是微信出身,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画音找到微信尚未覆盖的场景,并用在微信学到的能力去养出一款产品
腾讯的产品经理最善于理解用户,梁宁说:
“如果大家总是在谈产品,会很容易以产品经理为中心,就想着要做一个产品来改变世界。但如果出发点是提供一个服务,就会以用户获得和用户满足为中心做设计。这两种方式的目的和实现路径完全不一样”
是的,腾讯的产品追求服务,就如Genie在接受采访时说的:
“只有帮用户解决问题,给用户提供价值,产品才有价值”
可以看出,以Genie为代表的的画音团队,非常清晰的找到画音最适合切入的用户群体:
年轻的熟人群体,如:情侣、闺蜜、死党、家庭,认为视频沟通可以提高亲密关系沟通的质量,让交流更加自然和真诚
这确实是目前微信能做,但无法深度定制服务的一波群体,微信每天需要服务的是10亿用户,需要支撑泛连接。
在微信不能很好覆盖的场景里用户需要更好的服务,这里诞生出了画音。画音不需要成为下一个微信,画音要走属于自己的路
天时(好timing)、地利(微信空白)、人和(定位熟人),是我对画音看好的三点原因
为何有朋友不习惯使用画音?
也听到了很多朋友说不习惯于使用视频短信这样的沟通方式,为何呢?
(产品拆解Pro群在讨论画音)
视频需要露脸,要注意自己的形象、所处环境,面对视频不知道说啥,都是存在的
为何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我们自己长期以来的沟通习惯导致的
设想一下,微信占据了我们沟通的绝大多数时间,工作、生活,大量的都是在用文字(少部分用语音)来完成信息的传达,也非常习惯于这么做
大脑将这样的行为作了固化,一旦让我们面对镜头,改变了表达方式,就会出现不知道说什么,甚至抗拒的情况
这是其一:图文、语音沟通的惯性
另外,刚开始我看到对方给我发来的视频时,感觉视频上被加上表情和音效,觉得非常花里胡哨,不纯粹,觉得别扭
包括整体UI设计也非常欢快,看App Store评价还有人“面斥不雅”
我思考了一下,作为80后,我自己还是对新事物接受程度低了点,换到更年轻一代后,他们天然的处在多变的时代,对于新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也乐于尝试有趣好玩的新产品,包容度也会更高
画音在视频传递、交互体验上很多的细节把握,都使得产品本身很有意思,能够保证抓住年轻人的注意力
或许说的更准确,不是年龄是否年轻,而是心态是否年轻
这是其二:心态的保守,不愿改变
这两点在画音的初始精准用户群体里是可以尽量避免的,足够熟悉的关系面前,视频不会成为障碍。
我粗略估算画音可以覆盖的用户,数百万量级的DAU是可以期望的,所以尽管数百万和微信的十亿来比,1%都不到,但对于初创公司,已经够吃一波的了
这也是为何再大量的用户反感其交互、不适应视频露脸,我依然觉得画音可以有一席之地的原因
四.总结
本文5k字,比较全面的阐述了对画音的理解
整体来看,个人觉得画音从v1.0开始就是针对熟人的产品,之前的尝试都有意义,做的努力都使得产品长成了今天的模样,画音没变,它一直试图真正做好熟人社交,不管是微博,还是App Store评论区回复,官方都希望用户能用它和家人、密友互动
“5G+视频短信”只是概念,画音是否能成,除了客观硬件的支持,更需要整个社会观念的逐步改变,从Super自己的产品拆解群群友的反馈来看,不到20%的朋友愿意露脸,不愿意露脸的包括几个95后,也不是所有年轻人都适应视频社交
我自己是谨慎看好画音的未来,除了好的产品理念和持续在这条赛道努力值得肯定外,希望画音可以找到很好的场景
本文写完是4月底,在发文前又查了下七麦,发现画音的App Store排名快速下滑:
似乎逃不掉直面微信社交产品的宿命?Super仍旧保持谨慎乐观
越努力,越幸运,祝福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