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成人心理现象最普遍、最一般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
为什么不是儿童、老人?
因为儿童还不成熟,还没到达成年人的心理水平,还在不断地发展。而老年人已经在慢慢衰退。所以相比成人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属于发展心理学的知识
另外,一些病理性的如抑郁、焦虑也不属于基础心理学的知识范围,而在变态心理学(异常)中会学到
即:基础心理学研究的是最普遍、最大众、正常的成年人的心理,而其他一些非正常、非成人的则需要其他心理学科来补充,而基础心理学又是研究其他心理学的基础,先学好基础心理学,再向其他心理学进行拓展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心理都包含什么?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在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的方法一定是心理学的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要解决的目标(咨询目标)必定是属于心理学性质的
好比一对夫妻要离婚,我们不是帮他做决定,目标不是要让他们离婚或者不离婚,而是帮助他们解决这个时候心理上的冲突
又如一个人想让他的性格变得更好,我们也是间接地通过帮助他了解自己的性格弱势,以及形成的原因,找到改善性格的方式方法
——即我们需要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问题
那么哪些是属于心理学性质的呢?看下图
(1)心理过程:
指心理要通过过程性的存在而发展出来的
“过程性的存在” 是指什么意思?——例如我们看到一棵树,这棵树的形象进入我们的大脑,大脑进行分析加工,与记忆比对,认识到、知道这是一 棵树的概念,像这样有开始、经过、结果的一个心理过程
类型 | 描述 |
---|---|
认知 | 指认识一个事物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表象等 就如前面的例子中,我们看到这棵树的形象,通过它的颜色是绿色棕色,感觉它是凉的、硬的等等信息经过大脑加工,让人认识到这是一棵树 |
情绪情感 | 在认识一个事物的基础上,我还会对这些事物产生情绪情感,这些情绪情感同样是以过程的形式出现的,例如前面例子中看到一棵树,意识到这是一棵树之后,想起恐怖片里相关的内容,然后越想越害怕,害怕这个情绪就出现了,这就是一个情绪情感的过程 |
意志 | 在前面有了情绪情感的基础上,在经过大脑在对比判断需求、目标后决定怎样对待、处理情绪,是坚持面对(意志强)还是逃避回避(意志弱)的一个过程,就如前面的例子,从认识到这是一棵树到产生害怕,然后想到虽然害怕,但是考虑到到达目的地又必须经过,决定克服害怕的情绪,继续前进的一个过程 |
通常简称为:知、情、意
百度百科解释如下:
知:指人类对世界的知识性与理性的追求,它与认识的内涵是统一的
情:指情感,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
意:指意志,是指人类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等精神状态
“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大部分人差异都不大,都是先经过感觉,然后知觉、然后再通过记忆产生响应的情绪,通过意志强弱作出相应的抉择
但是影响意志强弱的 “心理特性”,每个人的差异就很大了
(2)心理特性
通过前面的人看一棵树,产生害怕的情绪这个例子来解释
类型 | 描述 |
---|---|
需要和动机 | 需要的程度大小、动机是什么都会影响人最后作出的决定,如例子中有的人很需要赚钱养家,必须经过这颗树去上班,而有的人可能很有钱,没那么需要,于是害怕就回避了 |
能力 | 能力的强弱也会影响一个人的表现,有的人能力强,善于说服自己去克服困难,有的人思路不清晰,遇到事时说服不了自己 |
气质和性格 | 人格特点不一样,表现也不一样,有的人勇敢,有的人怯懦 |
因此,人和人的心理过程都是从看到树、判断树,到害怕,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人和人的特点(心理特性)不一样,也就影响了人们最后表现出来不一样 |
(3)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不属于心理过程,也不属于心理特性,它是一种弥散型的状态,心理过程、心理特征都不可能脱离心理状态而存在
类型 | 描述 |
---|---|
注意 | 我们只有在注意到一个事物的状态下,才能感觉到这个事物,我们才会产生心理活动 如性格特征若是比较分散、容易分心,那么就容易注意到很多东西,如容易注意到噪音,从而产生后续心理活动,产生烦躁情绪,然后是能想办法让自己平静呢还是越来越烦躁呢等等 |
意识 | 广义的意识概念是指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是赋与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作为直接经验的个人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 狭义的意识概念则是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 |
人的心理发展是不是一开始就很复杂了呢?
不是,我们从简单到复杂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从生物进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复杂,人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也是复衍了祖先的成长过程(从祖先单细胞发展到现在是简单到复杂,人从出生到成长也是简单到复杂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例如看到一棵树叶子是绿色的,树干是棕色,颜色绿色、棕色就是个别属性,同样树叶是凉的,凉也是个别属性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的反映
将个别属性融会贯通成一个整体,例如通过树的各个个别属性,认识到这是一棵树
思维萌芽:对事物的直接的表面联系的认识
思维:通过已知推断未知,事物与事物之间本质的、内在的联系
人在婴儿胚胎时期,一开始只发展出 “感觉”——>出生后,慢慢的,通过母亲的熟悉的声音、脸等等配合在一起认出这是妈妈,发展出 “知觉”——>然后慢慢发展出 “思维萌芽”,知道饿了可以找妈妈,想玩的时候可以找爸爸——>慢慢长大、接受教育后,发展出 “思维”
人有 “思维”,猩猩没有 “思维”
猩猩发展到了 “思维萌芽”,知道使用工具、使用树枝可以吃蚂蚁,动物园中知道怎么向人要到甜味的食物的这种事物的直接表面联系,但是他并不知道甜的吃多了会得糖尿病,因为这种是直接看看不到不到的结果,但是人能推断出这对健康不利,能看到猩猩看不见的那一部分,这就是 “思维”
心理学很早就出现了,但在1879年之前,心理学与哲学、医学密不可分,不能作为独立的学科
直到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之后,心理学才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而存在
冯特被誉为科学心理学之父
心理学各个学派
构造主义:认为心理是一个个独立的元素,整合在一起成为人的心理
机能主义:认为构造主义在实验室中将人的心理独立为一个个元素做实验不靠谱,认为现实中各个因素都相互影响
行为主义:认为环境塑造人,认为控制人的成长环境就可以控制成长为希望成为的人,华生创立了行为主义,认为任务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即S-R)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格式塔(完型学派):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很多咨询技术都来自格式塔
精神分析:重要,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待人的发展
人本主义:反对行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意义,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尊严
现在通常认为心理学第一势力是精神分析、第二势力是行为主义、第三势力是人本主义
生理部分是心理学中必不可少的,因为人是身心一体的,心理和生理是相互影响的
神经系统、激素、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等等都会影响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
树突:接受刺激,接受光、声音等刺激
轴突:传递刺激,传递光、声音等刺激
一个个神经元连在一起,通过轴突将接受到刺激一个个传递,直到传递到大脑进行加工处理
人和人之间的神经元的功能不同,有的人神经元功能较强、有的人较弱,就会造成有的人比较敏感,有的人就比较大条,遇到不公的事情都会觉得没什么
神经系统是动物心理活动的器官: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植物神经系统:支配内脏器官
锥体细胞:细胞体呈圆锥状,中间粗两端细,集中在视网膜的中央窝及其附近的视神经细胞
杆体细胞:胞体呈杆状,上下一样粗,集中在视网膜的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所以叫暗视觉器官
两个耳朵之间向上连一条线,大致就可以分为:
向前的部分(额叶),往后的部分(顶叶)
大脑外层
大脑的外层是密集的神经细胞体,称为大脑灰质,又叫大脑皮质或大脑皮层
1.额叶:
主管运动、理性思维,促进理性思维激素的分泌,自控能力
所以运动能够促进额叶发展,从而促进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就会变得聪明
2.顶叶:
主管感觉(全身的感觉、躯体感觉中枢)
顶叶往下,枕枕头的那部分为:枕叶,枕叶的正前方为眼睛
3.枕叶:视觉中枢
耳朵边上的部分为:颞叶
4.颞叶:听觉中枢、同时与记忆有关,颞叶发达的人记忆力也强
有关研究表明五音不全的人也与颞叶有关,有一点点缺失,所以听的时候就有问题,表达出来也是五音不全
1.脑干:
脑干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结构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中脑
(a)脑干网状结构:
在整个脑干上分布着一个灰色的、像渔网一样的组织,叫脑干网状结构,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水平,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2.间脑:
间脑包括: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
(a)丘脑:
是大脑皮层下,所有感觉的重要的中枢,它对传入的信息进行选择和整合,再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位置(除嗅觉器官外,其他的感觉器官来的神经元都要在丘脑中转换一个神经元,才能到大脑)
(b)下丘脑:
是自主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下重要的神经中枢,调节着内脏系统的活动
罗杰•斯佩里通过割裂脑实验证明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左右半球脑严重不平衡的人会出现情绪问题
所以要在学习努力的基础上,多做一些肢体协调的运动,来促进左右脑平衡,对情绪有帮助
经常会有一些学习刻苦的青春期的孩子有抑郁症,这就不单是心理上的问题,生理上也要注重,多运动
无条件反射:先天带来的,不学就会的反射(吃酸梅流口水)
条件反射:后天通过模范、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望梅止渴)
实验概述:将狗困在装置里,给装置里放肉,狗看见肉时,会流口水,之后,在狗看见肉的同时摇铃,长此以往,不再往装置里放肉,只摇铃,狗也会流口水
精神分析流派的理论学家把人的成长和经典的条件反射划上约等于的关系
认为人在婴儿期间最开始不知道要有什么样的条件反射,慢慢地,原生家庭中如母亲给他建立了一些条件反射
比如吃奶这件事,妈妈喂奶喂得及时、适量,则这个孩子遇到吃奶这件事就会是一种比较愉悦的情绪,所以以后他要是想要追求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目标、需要的时候就会是一种比较平和的心态(因为小时候最先建立的关于这个的条件反射是平和的),又如妈妈给他的感觉是可信赖的,基于这个条件反射,他以后遇到别人也会感觉是可信赖的
假如这个妈妈特别不靠谱,孩子觉得妈妈是不可信任的,就会把这种不信任的感觉和人建立了联系,基于这样的条件反射,长大后不管遇到什么人,不由自主就会有不信任的感觉
又如孩子吃奶的时候如果很焦虑,那他就容易建立需求与焦虑之间的条件反射,就会对需求会有一种痛苦的体验,不敢去追求东西、或者说去追求的时候会有一些障碍
可见婴幼儿时期非常重要,因为会建立很多条件反射
实验概述:将小白鼠困在装置里,其中有个工具,当按下时就会掉出花生米,小白鼠一开始无所事事,某次突然发现按下这个工具就会有花生米,经过一次两次三次,小白鼠越来越熟练,于是按了吃按了吃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区别:
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小白鼠可以主动探索,但狗只能被动接受
经典条件反射中,刺激物、反应物同时出现,肉和铃同时出现,而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是先有行为,后有强化,巩固了前面的行为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例如看到一棵树叶子是绿色的,树干是棕色,颜色绿色、棕色就是个别属性,同样树叶是凉的,凉也是个别属性
感觉按刺激来源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类型 | 描述 |
---|---|
外部感觉 | 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如:冷、热、被外界物体砸到身体感觉痛 |
内部感觉 | 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如:吃坏东西胃痛(因为胃是在身体内部) |
注:痛觉既是内部感觉也是外部感觉 |
感觉阈限:刺激物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能引起人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是感觉阈限(如声音太小人听不见,必须得有一定的音量)
感受性:人能感受到刺激带来的这个感觉的能力就叫感受性
感觉阈限和感受性成反比:
感觉阈限越低,说明这个人的对刺激更加敏感,感受性越大
感觉阈限越高,感受性越小
感觉阈限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类别 | 描述 |
---|---|
绝对阈限 |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如声音,从听不到到听到的这个临界点 |
差别阈限 | 刚刚能引起人感觉到有差异的这个临界点 如给水加糖,加一点点你感觉不到,到加了一勺半,就感觉到了甜味,感觉到了甜水与开水的区别 |
1.味觉:甜酸苦咸,辣不是味觉是痛觉
2.听觉:
(1)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这个范围的空气振动叫声波,人耳对1000~4000赫兹的声波最敏感
(2)声波的性质:波形、频率、振幅
(3)声音的性质:音色(波形)、音调(频率)、响度(振幅)
(4)人到老年,首先衰弱的是对尖锐声音的听觉(即高频声波),所以老人若听不见你说话,你不能用大声喊,而是用浑厚的声音
(5)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即听觉的感受器
(6)声音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使听觉阈限升高的现象
(7)听觉适应:在声音的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3.视觉:
(1)色觉异常(色盲)绝大多数是遗传造成,男多女少
(2)彩色的特性:饱和度、明度、色调
4.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
5.触觉:生理零度是指皮肤表面的温度
6.痛觉:
(1)痛觉和一个人对疼的认识、态度以及性格和意志特点有关
(2)痛觉不能反映一个人的灵敏程度
(3)痛觉最难适应
(4)痛觉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5)属于内部感觉也属于外部感觉
7.平衡觉:静觉
8.运动觉:动觉
9.内脏感觉:当各种内脏器官的活动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感觉,而且内脏活动有一定的节律,变化比较少,所以内脏器官向大脑输送的信息比较少,也比较弱。
随着时间感觉阈限越来越高(如:进入一个房间,一开始觉得香,慢慢地感觉越来越不明显)或着越来越低(如:一开始没感觉,但随着心理暗示,感觉越来越大)的现象
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阈限变高或变低)
现实的刺激已经停止了,但是这个感觉还能保持一段时间,并逐渐消失
如下图:人眼在看这张图的时候,视觉的焦点变化时,看圆点会出现紫色的情况,是因为在看圆点时方块中的紫色的感觉继续保持了一段时间
感觉分为两种:
正后像:与原刺激性质相同的后象
负后像:与原刺激的性质相反的后象
例如:
彩色的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红色的负后象是绿色;黄色的负后象是蓝色。红灯灭后眼睛中出现其后象蓝绿色的灯影属于负后象。
指当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的作用时,其感觉会发生变化
如下图:中间的两个圆的大小一样,然而受周围圆的对比影响,会感觉左边的圆比右边的大
(左边图周围的圆小,显得中间的圆大,右边的图周围的圆大,显得中间的圆小)
又如吃完冰激凌后马上吃西瓜,发现西瓜不甜了
生活中的问题:
经常将自己的小孩与其他小孩对比,经常与更差的孩子比较,发现自己的孩子变好了,经常与更优秀的孩子比,又觉得自己的孩子变差了
原先在一个群体中拔尖,后来群体都是精英时显得平庸的心理落差感
其实本质都是没变,只是我们的感觉出现了问题
同时对比:我们把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
例如: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是因为绿色可以诱导出红的感觉,彩色对比的效果是产生了对比色的补色(这里也有彩色对比)
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能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例如:看到冰块的图片时候,我们不仅有视觉上的感觉,同时还会有一种 “凉飕飕” 的感觉
生活中在工业心理学中应用比较多:如在医院病房里墙壁不能是红色,因为红色会让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而快餐店里就可以用红色,可以让人吃得更快离开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的反映(各种感觉加起来以后,综合一分析,形成对客观事物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将个别属性融会贯通成一个整体,例如通过树的各个个别属性,认识到这是一棵树
类型 | 描述 |
---|---|
整体性 | 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多个个别属性的有机综合,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 例如:观察房屋及其周围的树木和天空,看到的不是多少光和色的元素,而是房屋、树木和天空;即便它们确实由若干元素组成,也只能看到这些元素自然组合而形成的整体 |
选择性 | 个体对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刺激信息有意或无意的进行选择加工的现象。受刺激物的物理特性、知觉主体的态度、兴趣、期望和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强度大、对比鲜明、运动变化符合人的兴趣和期望的刺激物容易被选择为知觉对象(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重点来知觉) 如天空中同一朵云,有的人看像车,有人觉得像棉花糖 又如“两歧图” |
恒常性 | 知觉恒常性是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的客观条件改变而保持其知觉映象 如下图的门,我们一开始知道这个门是长方形,随着门的打开,在视觉中变成了一条线,但我们还是觉得它是长方形,因为我们知道它本质还是一道“门” 婴儿一开始没有知觉,也就没有知觉的恒常性,随着慢慢得成长、与现实世界互动,就会知道妈妈换了发型,但还是同一个妈妈 |
理解性 | 我们在感觉到一个事物时,会习惯性地加上自己倾向的某种解释,并赋予某种意义,每个人有不同的知识经验,人们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事物、感性地认识 |
选择性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例如在家庭纷争中,可以将知觉的选择性代入,让他们理解,吵架的两人各有各的道理,只是选择了不同的重点去思考,自然而然感知到的东西也不一样
知觉的种类有:
空间知觉(大小、形状、方位、距离)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错觉
这里重点关注时间知觉、错觉
1.指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在估计的准确度上,听觉最高,触觉剧中,视觉最低,人估计时间可以根据:
(1)各种计时工具
(2)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3)生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4)生物节律(生物钟)
3.个体的情绪状态会影响时间知觉:对时间的知觉和兴趣爱好有很大的关系,做喜欢的事、开心的时候感知上时间是过得比较快的,相反做无聊的事时就会觉得度日如年
正常的人都会产生,指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知觉往往带有固定倾向
只要具备了错觉的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会产生的,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的
如下图:让人产生这些线不是平行的错觉
不同感觉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错觉:形重错觉和视听错觉
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根源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类别 | 描述 |
---|---|
形象 | 对事物的外形、外貌的记忆 |
情景 | 例如看到这个事物的时候,想起当时发生的一些事、场景 |
语义 | 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 例如看书的时候,对某个部分的大意进行归纳、总结 |
情绪 | 有开心、高涨的情绪记忆效果最好、悲伤的情绪时记忆效果次之,内心平静、无聊、没有情绪的时候记忆效果最不好 |
动作 | 一边做动作一边记忆 |
以上几种结合起来,记忆效果更好 |
类别 | 描述 |
---|---|
内隐记忆 | 你不知道自己记得,但其实记得的那部分记忆 如潜意识,虽然我们忘了,但依然影响我们的生活 又如考试前刷题虽然没有明确记住,但是考试时看见某个选项就是莫名感觉有印象 |
外显记忆 | 明确地知道自己记得,而且记得非常清楚的那部分记忆 |
类别 | 持续时间 | 描述 | 容量 | 能否被意识到 | 在脑海中存储的形式(编码) |
---|---|---|---|---|---|
瞬时记忆 | <1秒 | 当感觉器官接收到信息的同时就进入了瞬时记忆 | 5~9个组块 | 不能 | 感觉后象、刺激物的形象 |
短时记忆 | <1分钟 | 当进入瞬时记忆的事物,若能引起你的注意(意识到、加以识别),就会进入到短时记忆 | 5~9个组块 | 能 | [语言文字]被凝练成了[声音]存储 [非语言文字的事物]被凝练成了[形象]存储 |
长时记忆 | >1分钟 | 当短时记忆复述、重复,就会进入到长时记忆 | 无限 | 不能 | 再一次凝练成了[语义] 或者 [形象]进行存储 |
为什么说长时记忆也不能被意识到?
就好比问你早饭吃了什么?你就会想起你早饭吃了面包、鸡蛋,但是在问你这个问题之前,你并不能意识到关于早饭的这个记忆存在在你的脑海里,而是在当问你的时候(需求去提取的时候)你的大脑才会去搜索这个长时记忆然后提取转换成短时记忆在你的脑海里呈现
———用我们计算机知识来打比方,就好比你的大脑是CPU,短时记忆是内存,短时记忆被保存到硬盘中时就变成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不断重复,进入长时记忆),CPU工作时,只与内存交互(短时记忆能够被意识到),并不知道硬盘中都有什么,发现需要的某个数据不在内存中时,才会去硬盘中搜索,若找到则将需要的数据刷进内存(将长时记忆提取为短时记忆),以供CPU读取
每个人的记忆容量区别都不大,都是5~9个组块,但是为什么有的人能记的东西很多,有的人记不了这么多东西?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各组块广度不一样,有的人一个组块的容量只能记一个单词,而有的人能想办法在好几个单词中找到联系,并组合成一个组块(有条理、系统的组织起来),所以有的人一个组块只能存一个词,有的人则能存一个故事
识记——>保持——>回忆:再认/再现
三个环节密切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缺少任何一个环节,记忆都不可能实现
再认:相当于做选择题,还记得、认得是哪个选项
再现:相当于默写
再现更难
记错和想不起来了都是属于遗忘
遗忘先快后慢:
就好比记100个单词,第一天忘了2/3(只记得1/3,大概三四十个),第五天的时候还记得28、29个左右,第30天的时候还记得21、22个左右
艾宾浩斯的保持曲线:以间隔时间为横坐标,以保存量为纵坐标
提示我们要及时复习,一般的方法是隔一天复习一般、隔三天复习一遍、隔一周复习一遍、隔一个月复习一遍就差不多了
1.自然衰退
2.干扰:分为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1)前摄抑制: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或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2)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系列位置效应:
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一般对材料的开头和结尾记得比较清楚,中间的内容容易忘记
首因效应——开头材料记得好
近因效应——末尾效应记得好
所以复习时可以采取先复习开头、结尾,然后第二次复习先从中间开始复习
思维萌芽:对事物的表面的、直接的联系的认识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这也是人和大猩猩的区别,人有思维,大猩猩只发展到了思维萌芽
间接性:通过已知能够推断未知的特性
概括性:能够抽取不同事物的共同特点的特性,如:看见“月晕”后经常“刮风”,即得出“月晕而风”的结论
动作思维:比如婴儿靠直觉性的动作的行为,不管这个东西能不能吃,先往嘴里放一下,能吃的话就吃了
形象思维:随着动作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将这些外在的动作内化到内心深处,变成一些形象,比如一开始不会数数,就用手指头一个个数,慢慢地内化成形象,能够在心里默数
抽象思维:随着形象思维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能力把这些形象的共同特点抽取出来,用一些概括、抽象的概念推动自己的思维
人的思维按照自然的发展的顺序都是: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辐合思维(求同思维):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从不同的东西中找出他们的相同点的思维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寻找一个问题的不同的解,这个解若不行,能否用其他解,除了这个解之外还有没有其他解
(在咨询过程中,可以带着来访者去发展辐合思维、发散思维,如问:如这几个事中,xx事、xx事、xx事中你觉得你体现出了什么共同的规律呢?思维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是否钻了同一个牛角?落入同一个轮回?(辐合思维)又如问:这个方法不行,能否找一个其他方法解决问题?(发散思维))
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记和记载的(与思维的不同之处,思维是脑海里,不是用词来标记)
2.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
3.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位(先有思维,然后产生概念,然后概念又推动更深的思维)
4.人工概念是人为制造的概念
5.个体掌握概念的层次反映其思维发展水平
概念的内涵: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概念的外延: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
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关系:概念的限定词多了以后,属于它的范围就少,如“咨询师”、“女咨询师”,属于女咨询师的范围更少
指在问题的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的状态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1.迁移:稳定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问题的影响,若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的解决有好的影响则为正迁移,反之为负迁移,如骑自行车的经验对骑三轮车有障碍,则为负迁移
2.原型启发: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得到启发,如很多科技都是受已有的自然现象的启发
3.定势:从事某个活动前的心理准备,已有的心理准备的状态对问题的影响,定势和迁移都是前面的对后面的影响,但不同的是,迁移是稳定的知识经验(影响很漫长),定势是不太稳定的心理状态的影响(影响很快就过去)
定势有时会促进问题解决,有时会干扰问题解决
语言——社会现象:中文、英语…,说不好则称 “语言障碍”
言语——心理现象:人们运用语言(要借助语言来实现)进行交际的过程、进行交流的现象,功能不正常则称 “言语障碍”
对于婴幼儿,得先注重言语功能的发展,再去学习不同的语言
名称 | 位置 | 描述 |
---|---|---|
言语运动中枢(布洛卡中枢) | 大脑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 | 若受损——产生表达性失语症——不会说 |
言语听觉中枢(威尔尼克) | 大脑皮质的顶叶、枕叶、颞叶交会处的颞上回 | 若受损——产生接受性失语症——听不懂 |
视觉性言语中枢(角回) | 大脑皮层中角回 | 若受损——产生失读症——看不懂 |
书写性言语中枢 | 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 | 若受损——产生失写症——不会写 |
表象:
过去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叫表象(形象记忆)
表象是记忆与思维之间的桥梁,思维是对表象进行再加工
想象:
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作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以表象为素材(思维)(表象的形象可以在头脑里放大、缩小、翻转,表象的这种特性叫表象的可操作性。正是表象的可操作性使表象可以成为想象的素材)
幻想:
指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对个别属性的感觉综合起来,就变成了知觉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头脑中对过去知觉的再现,变成了记忆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反映
记忆通过表象的桥梁迈到了思维,从记忆中的表象中抽取出共同的特点,进行更深刻的思维、更远的思维,通过已知推断未知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的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最主要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1.意识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放映功能
2.是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的根本区别
3.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知就是觉察(我思顾我在,我看到那个东西的时候,那个东西就存在,我没看到那个东西的时候,那个东西就不存在)
4. 是物质发展最高阶段的产物
5. 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
不同的意识状态:睡眠、梦
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下图中第一~第四阶段)
做梦的意义:
若人不做梦,科学家做过一个试验,当人进入做梦阶段就把他叫醒,然后继续睡,然后有一次要进入做梦阶段时,又把他叫醒…如此循环,试验发现,试验对象在过了几天就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涣散、情绪暴躁、脆弱的现象
做梦实际上是大脑在对白天的信息进行整合、碎片整理,是非常有意义、重要的,因此不要怕夜长梦多,而是要提高睡眠质量,尽量不要在动眼期醒过来
人主观体验到的睡眠质量与实际的睡眠质量有时候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有些人睡眠困扰其实是心理上的问题
注意即指对于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种类:
种类 | 描述 |
---|---|
无意 | 不受意识控制,自然而然就注意到一个东西、注意力被吸引 例如行走在路上,突然路边响起一个声音,你无意间寻声看去 |
有意 | 受意识控制 如上课时心理告诉自己不能走神,认真听课 |
有意后 | 经过训练后,成为习惯性,不需要刻意努力就可以注意 如一开始学自行车时会很注意很小心,全神贯注去协调肢体,熟练了之后,就不需要太注意,也可以分心去注意路上的其他的事物 |
注意的特征:
广度:被某个事物捕捉到你的注意那一刻起(进入瞬时记忆),到正式引起你的注意(进入了你的短时记忆),因此注意的广度也和短时记忆的一样是5~9个组块
稳定性:指注意能保持一段时间的特性,有的人稳定性强,就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在一件事上,有的人稳定性差,就很难长时间的集中在一件事上
转移:指随着任务或者情况的变化,注意从一个事物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任务没变,注意变了,那个叫分心,稳定性差,不是转移)
分配:指把注意分配到不同的事物上,如你已经对某一件事很有把握、很熟练了,就可以去做到注意的分配,如开车的同时注意路上的交通情况
但是若是你注意了两个不同的对象但是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的话,就很难做到注意的分配,如一手画圆,一手画方
注意分配的条件:几个活动中,必须其中有非常熟练的,须有内在的联系
注意的特点:
1.指向性
2.集中性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当人在生活当中和环境互动、感受、交流的时候,会感觉到一些不平衡,如饿了,就会有欲求、需要,又如想学习什么知识之前,发现自己想要对于一些东西不知道,不知道带来的痛苦、不平衡,促发了想要去学习某些知识的需求)
每个人接触的环境不一样,产生的不平衡的状态也不一样,需要也就不一样
在做心理咨询的工作时,很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对方的需要,才能解决对方的痛苦
1.自然需要/生理需要/生物需要
是由生理的平衡引起的需要,它与有机体的生存和种族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饮食、休息、求偶等的需要
2.缺失性需要
较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马斯洛认为,当个人存在这类需要时,主观上可以体验到某种缺失感。解决途径要靠他人从外部提供满足的条件,主体自身无法自然而然地自我补给。而尊重的需要,需要从外部提供满足,所以尊重的需要属于缺失性需要
3.生长性需要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实现自我理想的需要属于生长性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
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叫诱因
由生理需要引起的,推动个体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叫内驱力,或驱力,这是生理性动机
越低的层次的需求力量越大,只有在上一个层次得到了一定的满足,才会上升到下一层
(马斯洛在后来接触东方哲学后,提出在自我实现的层次上有上升了一层,类似道教的天人合一、无我的状态)
为什么说现在的孩子难管,就是因为以前的人们吃不饱穿不暖,觉得吃得饱最重要,但随着现在物质条件提高,现在的孩子也就越来越觉得被尊重的重要
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需要的发展曲线图
1.需要不会产生行动,在动机的基础上才会产生行动
2.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内在条件
3.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4.不同的活动可以由相同的动机引起
动机的产生:
1.内驱力:由生理需要引起来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叫内驱力,这是生理性动机
2.诱因:动机也可以由外部环境条件引起,在诱因的作用下,即使机体内部并没有失去平衡,也会引起活动的动机
3.情绪:积极的情绪会推动人去设法获得某种对象,消极的情绪会促使人远离某个对象,所以情绪也具有动机的作用
动机访谈:动机访谈是在心理咨询中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当一个来访者描述自己做一件事坚持不下来、三分钟热度、有拖延症、做事不能完全投入类似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有了需要,也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行动,但是坚持不久),就表明说是动机出现了问题,即动机是否强烈,是否真心想要做这件事(当然也有意志的因素,但这里只讨论动机的因素)
兴趣的品质: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效能
实际工作中,咨询师大量的工作内容都是放在人的情绪调节上,若是拖延症,就需要去分析人的意志动机和需要
指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简单的说,若外部的环境能满足主体的需要,人就生发出积极的情绪,反之就会生发出消极的情绪)
消息的情绪不是一定就是不好的,而是人生存发展所必须的,如害怕,人害怕就会躲避、逃避,从另一个角度看就增加了你的安全,若没有害怕的情绪,那就很容易遇到危险,又如哀伤,就会想要休息,恰恰这个时候休息对人的身体是很有帮助的
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情绪,都是在衡量我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且以情绪的形式提醒我们需要怎么去规划自己的行动,因此每种情绪都它的必要性、意义和价值,我们需要去警惕、关注的是一些不适当的、过度的情绪
不管是正面情绪、负面情绪,情绪的本身没有好坏,而情绪过度了、严重了、不可调节,那这就是问题了(情绪障碍),例如有些人怕老鼠是正常的,但是连动画里的老鼠都怕就过度了,又如因一件事感到悲伤,难受几天也是正常的,但是若3、5年都一直沉浸其中、足不出户、不能自理,也是过度
(1)适应功能:
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
如人在遇到危险时,出现紧张、应激的情绪状态,能引起身体的一些反应,肌肉紧张、变得灵活,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危险
又如人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就会拘谨,不敢贸然采取行动,这样的情绪就会促使我们先观察,然后采取适当的行为,更好的适应环境
诸如这些正面的影响的前提是能控制地好,例如面试时紧张、心跳加快、全身发热,若控制的好,则紧张会让我们更加集中注意力、不走神、努力地想对策来更好地应对面试
但错误地解读则会产生负面影响:错误地解读了自己的紧张情绪,在心里一直告诉自己“不能紧张,不能紧张,紧张是不好的,紧张了就会出错”,这时候紧张的情绪虽然带来了集中注意力的效果,但是都集中在了这些没用的信息上,不能思考
(2)动机功能:
一件事物让你产生好的情绪,你就愿意接近它,反之让你产生不好的情绪,你就想远离它
(例:其实人的天性喜欢探索未知,是热爱学习的,孩子学习时不能经常批评、要求苛刻,否则产生了坏的情绪,会越来越厌学,所以要多鼓励,做什么事都是开心了才会更愿意去干)
(3)效率功能:
人在情绪好的时候效率会提高,在不好的情绪下效率会降低
(4)信号功能:
情绪情感作为信号传递了一些信息
如一个人看上去很不开心、生气,就传递了一种别惹我、别靠近我的信息,若一个人看上去很开心、开朗,就会人愿意接近他
(作为咨询师在接待来访者时,需要以一个平和的面部表情、情绪进行,否则来访者带着悲伤的情绪来,看见你很开心,就会怀疑你是否能理解他的心情,若看见你很不开心,则会使来访者的情绪更差)
(1)动力性:
有的情绪让你感觉很有劲(如激动,让你感觉充满力量),有的让你感觉没劲(如哀伤)
(2)激动度:
激动:心跳加快、体温上升、出汗
平静:心跳放慢、体温正常、平和
(3)强度:
每种情绪都有一个强弱程度、经过从强到弱、从弱到强的一个过程
(4)紧张度:
紧张、轻松的程度
情绪和情感的在每一维度上的变化,都具有两极对立的特性。也就是说。每一种情绪和情感的变化都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状态,这就是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例如,有喜悦就有悲伤,有爱就有恨,有喜就有悲,有紧张就有轻松等
我们希望情绪能在这些维度上尽量保持中间的状态,这样是最舒适的,若在某一个维度上出现了极端,则需要关注,若在这个极端上持续了很长时间,就需要特别重视了
按生物进化分类:
类别 | 描述 |
---|---|
基本情绪 | 基本情绪有四种:喜、怒、哀、惧 |
复合情绪 | 有多种情绪夹杂在一起,如:焦虑、羞耻、愧疚这些都是复合情绪 |
按照状态分类:
类别 | 描述 |
---|---|
心境 | 是一种弥漫性的情绪体验,持续时间较长、稳定的、微弱的 比如林黛玉的那种悲伤的心境,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长期的稳定的 |
激情 | 是强烈的、爆发式的情感状态,突然出现,并且伴有明显的生理反应,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如看球赛,进球时很激动,激动的落泪 |
应激 | 人在出现紧急状况、尤其是威胁生命安全的时候,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肌肉紧张,注意力变得狭窄,集中关注于某件事,也会伴有相应的生理反应(如遇到地震等),长期的、频繁的应激状态,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
作为心理咨询师,需要特别关注应激,因为涉及到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我们就需要去做一些危机干预的工作 | |
危机——指在你身上突然发生的对你有压力的大事(比如地震等灾难,如果是当时及时处理遇难者的应激状态,处理地好,也许后面就没什么影响了,若当时没有处理,可能急性的应激状态到后面也会有后返劲的状态;哪怕是结婚、领证,虽然是好事,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也是应激、有压力,如果应对不好,可能就会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应对地好,就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
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叫表情
有意识的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订目的的心理过程(若题目中形容意志是xxx的行为,则是错误,意志是心理过程)
意志是通过动机去进行分析
意志是需要锻炼的
双趋冲突:两件事都想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所体验到的动机冲突)
双避冲突:两件事都想躲避
趋避冲突:对于同一件事,它既有好的地方,又有坏的地方,人在考虑到底要不要做
双重趋避冲突:对比两件事,两件事各自又有各自的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不知道到底选择哪一个(如大四毕业纠结于选择考研还是找工作,因为两件事都有各自的利弊)
意志的品质
我们希望意志的各个品质都是刚刚好最好,极端了就不好
1.能力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2.能力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要了解自己的能力点在哪,并依据自己的能力去发挥特长
3.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
是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叫智力
而其他一些能力是不从事某个活动可能就不需要的
智力受遗传影响很大,环境对智力一定影响,可以培养提高一部分智力,但不是根本性的
但是智力不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