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随时随地都能打到滴滴,包括乡镇也能打到车的日子,
包括我们镇上,其实两三年前是打不到车的,
打车这件城里人如同呼吸一般自然的行为,其实是最近几年才在神州大地上成为常识的事情。
而打车服务的下沉,就体现了互联网对于我们的社会,一个非常深刻的改造
最早的传统出租车行业,管理阶层其实不怎么管事情。
这个行业表面有上下级管理,实际上是独立运营的,只是每个月需要交钱来购买工作资格。
于是体验到了消费者这边,虽然开车需要打表,是一个简单的管理方法。
但是在管理不到位的地方,开车不打表,故意绕路敲消费者竹杠的现象,人人都遇到过。
只有管理强度高,举报处理得力的地方,这些现象才稍微好一些,但依然有大量的私车黑车司机。
因为消费者对于服务的需求和支付能力,天然是被经济情况所分级的,只要有需求,就一定会有人去钻空子满足这些需求。
同时高昂的每月承包费,让出租车司机必须在高需求密度的城市里面兜转,出租车的服务是无法下沉到乡镇市场的。
但是互联网打车公司滴滴的出现,让乡镇市场也能打到车了,而且黑车司机大大减少。
滴滴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就是全程信息化,透明化。
交通和所有传统领域一样,都是被移动互联网深度改造的领域。
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前,车上的人要知道自己怎么去哪,只能靠车上预装的导航,还要定期去车厂更新地图数据库。
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一部老款智能机下载一个地图APP,就可以知道自己在哪,去什么地方,最佳路线是什么。
换句话来说,传统出租车时代,司机垄断一个城市交通地图的信息,要去哪怎么去,对于公民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问题。
以前一个小乡镇,小县城,很容易就被一个人用脚熟悉了,但是一个大型城市,一个人活动范围可能就在一个区内,一旦要跨区活动,就必然被司机狠狠宰一刀
因为毕竟城市大了,下次打车你也打不到他,又遇上了也没有证据检举他
在信息垄断被移动互联网打破之后,消费者与传统行业就出现了信任的间隙,这就是滴滴可以趁虚而入的地方了。
你使用滴滴,路线是透明的,价格是透明的,打破了消费者和司机,司机和公司之间的猜疑链,把信用做成了一种标准化的东西。而这种信用,来自于移动支付软件的普及——感谢微信和支付宝
同时滴滴根据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和需求进行体验分级:快车,优享,礼橙,顺风车等等产品。
对于司机而言,如果追求稳定的评级和收入,还是和传统出租车一样在城市里兜转。
但是因为运营管理上由互联网链接,管理成本的边际效应下,管理的颗粒度就细到可以渗透到更加下沉的市场,这是传统出租车行业做不到的事情。
被互联网重新解构,彻底改造过的打车行业,解决了经营管理的成本效率问题,由此进入了更下沉的市场,把这项服务普惠到了更多的人。
我们想一下,为什么一些滴滴司机会在乡镇市场跑滴滴?
其实道理很简单,是个经济问题,虽然乡镇市场的打车需求更加细碎零散,但是一个片区加起来,还是有不少需求的,只要这个需求能提供的利润,可以支撑一个比当地平均收入更高的经营水平,那么即使有一些经营状况上的波动,当滴滴司机也是一个好的选择。
因为滴滴已经帮司机解决了大部分经营性问题:信任背书,路程计价,分单寻客——不知道大家就没有见过黑车司机为了抢客打架?
乘客在一边瑟瑟发抖,等黑车司机打完架了还得上胜者的车,赶往自己的目的地——这是一个刚刚被人打过的司机
所以司机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及时接单,然后接客,送到位置,全程专注于提供服务。
同时,服务决定了他日后经营的稳定性。
一个小地区,消费者其实是相对固定的人群,而且市场并不成熟,他提供的服务很可能是提供给第一次用滴滴的人,服务的质量决定了,下次这个人会不会用,以及用过之后,消费者会不会推荐给身边的小白用户。
换句话来说,这个司机在一片新的地区,用服务给滴滴开辟新的市场,建立新的品牌认知。
当市场被教育到一定的程度,需求的密度和频率会变大,又会出现其他的司机来竞争,而越早做服务的司机,也就有更好的口碑和信用,越多人做,基础盘子就会越大,早期开辟者的福利也就越多。
我讲的这个故事不是编造的,而是我们镇最近两年发生的现实情况。
从被摩的垄断,再到摩的和三轮血拼,最后由滴滴提供的服务,规范化了市场
我觉得这个算是滴滴无意之间完成的一次对乡镇市场黑车司机,甚至三轮车摩的的一次降维打击,而且是跟随着经营逻辑自然而然发生的。
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例子看到,互联网正在用科技的方式,对这个世界的管理和经营,进行着一些非常深刻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