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悬崖警示牌图片_模拟近视眼的实验

(86) 2024-06-23 13:01:04

小心悬崖警示牌图片_模拟近视眼的实验 (https://mushiming.com/)  第1张

Hello,大家好

这里是壹脑云科研圈,我是大理同学~

在之前的推文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很多经典实验,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哦~

往期推荐

经典解读|斯坦福监狱实验

经典实验 | 丰富的经历等于更大的大脑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望山跑死马”的绝望,是否体会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震撼?

经历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意识到,这种多远,多深的感觉是一种什么能力呢?

这其实是心理学家关注的一种知觉能力,叫“深度知觉”,咱们进点干货了解一下吧~

1

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depth perception),也叫“立体知觉”或“距离知觉”,是对物体的立体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知觉。这种能力非常重要,使我们远离危险。

可是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它如此自然,以至于我们难以感受到它的“美妙”。

让我们来看一看一个它如此“重要”的例子吧。

有位男士,心理学界称作S.B.先生(不是那个XX啊喂,是姓名首字母的缩写)。

S.B.先生天生看不到东西,直到52岁时,他做了眼角膜移植手术,因而获得了视力,但是他并没有自动获得视知觉能力。手术后不久的某一天,他从医院的窗户往下望的时候,看到路上有小东西在移动,所以他爬到窗边,想探下身体去看个究竟(无“知”者无畏呀)。

幸亏医院的工作人员及时阻止了他。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他住在四楼,下面移动的“小东西”是汽车。S.B.先生可以看到东西,但是他不能知觉到深度,这让他与致命危险在浑然不觉中亲密接触了一下。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我们拥有的深度知觉,当得上拯救我们于万万危险之中的“金钟罩”和“铁布衫”。

本文来介绍下心理学家探究深度知觉的经典实验—小心视崖,首先来看看两位作者设计这个实验的初衷吧~

心理学家对于深度知觉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这种能力是“先天”的,人出生后自动生成。另外一种认为这种能力是“后天”习得的。

吉布森和沃克-是“先天论”的拥趸者。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他们设计了“视崖”实验。啧啧,这里 “划重点”,心理学人,遇到不同观点,一定不要只干嘴仗,用创造性的大脑,设计出巧妙的实验,用数据(论文)回击是真的很酷(手动狗头)。

视崖装置是一张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如图:

小心悬崖警示牌图片_模拟近视眼的实验 (https://mushiming.com/)  第2张

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格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子下面的地板上(深滩)。

因此,从浅滩边上看,图案好像直接落到了地面,但实际上一块玻璃覆盖若整个桌面(大家应该很容易想到这样做的意义何在)。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1英尺宽的中间板。

2

被试与实验过程

研究的被试是36名年龄在6到14个月之间的婴儿。他们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边呼唤自己的宝宝,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他们。

为了比较人类与小动物的深度知觉能力,对其他种类的动物也进行了视崖实验(当然没有母亲的召唤,用他们喜欢的食物)。这些动物被放在视崖的中间“地带”,观察它们是否能区别浅滩和深渊,以避免摔下“悬崖”。

这时的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实验室是何种奇观,这么多种小动物汇集在一起(包括小鸡、小海龟、小老鼠、小绵羊、小山羊、小猪、小猫和小狗)做实验,涌动着来自大自然的朝气(手动笑哭)。

3

结果与讨论

研究中,9 名婴儿拒绝离开中间板,可能是这几个婴儿暂时不能适应环境感到紧张所致。另外27 位母亲在浅的一侧呼唤她们的孩子时,所有的孩子都爬下中央板并穿过玻璃。

当母亲从视崖的深的一侧呼唤孩子时,大部分婴儿拒绝穿过视崖,他们远离母亲爬向浅的一侧;或因不能够到母亲那里而大哭起来。只有 3 名婴儿,当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他们时,极为犹豫地爬过视崖的边缘。

婴儿已经意识到视崖深度的存在,这一点几乎是毫无疑问的。“通常他们能透过深的一侧玻璃注视下面的深渊,然后再爬向浅滩。一些婴儿用手拍打玻璃,虽然这种触觉使他们确信玻璃的坚固,但还是拒绝爬过去”(P.64)。

对于这里所谓的“确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点点的疑问,大理同学是有一点的。

小心悬崖警示牌图片_模拟近视眼的实验 (https://mushiming.com/)  第3张

我猜想原文中,婴儿感受到的玻璃的坚固应该是上图这样的。手已经放在了深滩处吧。可是对于婴儿来讲,这个年纪他们应该还不能把拍打时候感受到的“坚固”的知识,迁移为“我爬上去也同样坚固,不会有危险”的这种“确信”吧!

大家可能也会有疑问,这些研究结果能证明人类知觉深度的能力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习得的吗?

明显不能!因为在这项研究中,所有婴儿至少已经有了六个月的生活经历,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可能通过尝试错误而学会了知觉深度。

然而,六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不具备自主活动的能力,所以不能接受实验。所以,吉布森和沃克想出了用各种动物作为实验参照。

毕竟,大家都知道,大部分非人类的动物获得自主运动的能力比人类婴儿要早得多。动物测试结果很有趣——不同种类动物知觉深度能力的发展与它们的生存需要有关。

例如:小鸡出生后,就必须马上开始自己觅食。当研究者把出生不足 24 小时的小鸡放在视崖上接受测试时,它们从不会犯跌下深渊的错误。

小山羊和小绵羊在出生后很快就可以站立、行走。从能站立的那一刻起,它们对视崖的反应和小鸡一样准确可预测,一次错误也没有。当研究者把一只出生仅一天的小山羊放在深渊的一侧玻璃板上时,它变得惊恐呆滞,表现出防御性姿态。

随后,如果把它推向浅滩的一侧,它则变得轻松自在,并跳向看似坚实的表面。这说明视觉起着完全的控制作用,动物虽然能感觉到在深渊一侧的上面有坚实的玻璃,但这种感觉没能影响它们的反应。

而对于小老鼠则是另一回事了。它们对浅滩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吉布森和沃克解释说:小老鼠对视觉依赖性不大。

实际上,它们的视觉系统不够发达。因为它们属于夜间活动的动物,在黑暗中靠鼻子上坚硬的触须帮助其四处活动,靠嗅觉感知食物的方位。所以,当一只小老鼠被放在中间地带时,它不会被视崖所欺骗,因为它不是用视觉来决定走哪条路的。

吉布森和沃克指出,他们所有的观察结果和进化论完全一致。

也就是说,所有种类的动物,如果它们要生存,就必须在能够独立行动时发展感知深度的能力。

对人类来说,这种能力到 6 个月左右才会出现,但是对于鸡、羊来说,这种能力几乎是一出生(一天之内)就出现了。

因此,作者得出结论: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因为如果通过尝试错误而获得这种能力可能会带来过多潜在的、致命的危险。

4

批评与后续研究

对于研究者所得结论,批评得最多的一点是它们是否能证明人类天生具备深度知觉。前面已经提到,当婴儿在视崖上接受测试时。他们已经学会了避免这种情况。

后来,有研究把年龄在2到5个月之间更小的婴儿放在视崖深侧的玻璃上,这时所有的婴儿都表现出心率变慢。这种心率变慢是感兴趣的信号,而不是恐惧的信号,恐惧应伴随着心率加快(Campos et al.,1978)。这表明这些婴儿还没有习得对落差的恐惧,稍后他们将学会这种规避行为。这些发现与吉布森和沃克的结论恰恰相反。

由索兹等人(Sorce et at.,1985)进行的研究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们把 1 岁的婴儿放在视崖上,落差不深也不浅,大约 30 英寸(1 英寸=2.54 厘米)。

当婴儿爬向视崖时,他会停下来往下看。在另一边,与吉布森和沃克的研究一样,母亲在那里等待。有时母亲根据指令在脸上做出害怕的表情,有时则看起来兴高采烈和兴趣盎然。当婴儿看到母亲害怕的表情时,他们会拒绝再向前爬。

然而,当看到母亲高兴的表情时,大部分婴儿会再次检查悬崖并爬过去。当落差被变得很浅时,婴儿不再观察母亲的表情而径直向前爬。婴儿这种通过非语言交流以改变行为的方式叫作“社会参照”。

5

结论

由于吉布森和沃克的创造发明,行为科学家能够用一种明确、系统的方式去研究深度知觉能力。行为科学家对这种能力和其他认知能力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这一问题一直处于争论中,真相可能是一种折中的情况,即是先天与后天的交互作用所致。

正如很多研究者指出的,深度知觉能力可能在婴儿一出生就已经具备了,但害怕跌落和避免危险是婴儿到了能够爬行的年龄并遇到危险后,通过经验习得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像视崖这种优秀的方法,是一种研究方法学上的进步,它使我们得以继续去探寻答案。

以上就是对于“视崖实验”的全部介绍了,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去读《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你将收获许多逻辑缜密的优秀实验设计。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本系列,咱们下期见~

作者 | 大理同学

排版 | 蓝桉

校对 | Uka 喵君姐姐

THE END

发表回复